迷幻音樂與迷幻搖滾 Psychedelia (四)迷幻搖滾與舊金山、迷幻文化

承前文:迷幻音樂與迷幻搖滾 Psychedelia (三) 迷幻藥LSD與迷幻搖滾的定義

這篇文章的內容會比較雜,為了勾勒迷幻搖滾的文化現象,
大致有幾個方面:
1.文學、哲學(含美學)
2.視覺
3.場域
4.傳播
5.次文化成為主流
6.迷幻搖滾遍及全美(與英倫地區)



先提幾本關於迷幻要體驗的重要著作:
Ken Kesey,垮掉世代的作家,
在LSD的使用態度上比較靠近享樂主義
他的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62)
後來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在1975有了電影(中文譯名)「飛越杜鵑窩」

Tom Wolfe 的「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1968)
紀錄Ken Kesey的一段反主流(行為藝術?)
Ken Kesey 在1964年與一票朋友,搞來並彩繪了一輛校車巴士,
車頭的目的地寫著「他方」(不知我這樣翻譯對不對),原文是「Further」
長途遊歷,散佈(甚至該說推廣)LSD與Trip(迷幻體驗)。

Timothy Leary 的「A Psychedelic Experience」(1964)
這是一本相當嚴肅的書,探討迷幻旅程以及西藏渡亡經中的論述,
1966年二月 John Lennon在倫敦的Indica書店買了這本書,
同年的作品Tomorrow Never Know中,明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他在一次LSD Trip的同時,錄下自己讀這本書的聲音,
其中的一部分成為歌詞,
Lennon表示,這是他的第一首迷幻作品。

另一本嚴肅的書是 Aldous Huxley的「The Doors of Perception」(1954)
樂團The Doors的團名便由此書而來,
這是近代非常重要的一本迷幻經驗紀錄,
綜合探討了宗教、哲學、藝術與人類感知。

由上述四本書大約可窺見嬉皮世代關於藥物方面的兩大思想方向:
1.享樂主義
2.對更高靈性層次的響往與追求

把時空拉回60年代,1965年夏天,
內華達州維吉尼亞市(Virginia City)
已有一邊使用LSD,一邊聽音樂的聚會,
一間名為Red Dog Saloon的酒吧
原本源自印地安人的傳統儀式,而被「延伸」為LSD聚會,
由迷幻藥造成的聽覺感受放大(與扭曲),
感受音樂所帶來更深入的思想刺激。

LSD在60年代次文化(或者說地下文化)領域中愈來愈普遍,
在1966年10月之前,尚未明令管制,所以,
在整個六零年代,LSD在多數時間以及多數地區,都不是非法藥物;

接下來的事都發生在舊金山 --而舊金山之外,
幾乎整個世界,都不知道音樂文化的巨變已經發生。

到了同年(1965)秋天,一個名為「Family Dog」的小型組織,
舉辦各種LSD聚會,除了提供迷幻藥、酒精飲料,也邀請搖滾樂團到現場演出
這些受邀的樂團之中,多數是當地的樂團,不具備全國性的知名度,
(再次強調這是地下化、非主流、次文化的活動)

這些活動不以主流媒體為宣傳管道,
主要的宣傳工具是海報,各種充滿扭曲線條的圖案與字體,
反映迷幻旅程中的視覺感受,這些字體與圖形編排方式,
成為迷幻文化中的美學標誌;


The Family Dog早期舉辦的活動海報,
聚會名為「ATribute to Dr. Strange」(Dr. Strange 是英雄漫畫中的角色)
海報上記載了當日演出樂團的名單、票價等資訊,

在這樣的迷幻聚會中,文化默契發展得更加快速,
迷幻中的年輕人得以用更加放鬆、自我的方式隨意舞動身體,
在現代,任意 甩動身軀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
但在五零年中期搖滾樂發展以來,一直有著特定的舞步與姿態,
對於六零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已是老一輩的東西,
地下化的聚會、無規則的舞動...更具吸引力。

在迷幻聚會的舉辦者中,Bill Graham 創設了「The Fillmore」
那是迷幻搖滾演出,與迷幻藥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標;
同時期類似的重要場地還有Chet Helms的「Avalon Ballroom」
這兩個地方都為了搖滾樂團的演出而準備了音響設備、架設好的燈光,

在那之前,成名的樂團會在大型體育館與或大型廳堂做演唱會,
成名前的搖滾樂團除了在酒吧、市集、走唱性質的Package Show之外,
沒有專屬的演出場所,
「The Fillmore」以及「Avalon Ballroom」是最早專為搖滾樂團而存在的演出場地。

電台方面,請先參考之前文章調頻電台與搖滾樂

60年代調頻(FM)廣播未受到重視,並沒有太多商業競爭參與其中,
(其實FM是音質較好、較適合播放音樂的廣播技術規格)
FM電台多用於宗教用途,像是教會黨相關組織的使用,
或者大學函授課程,再不然就是較冷門的古典音樂...

(1966)電台DJ、製作人Tom Donahue(曾參與調幅廣播技術的研發),
期望人們能由廣播聽到在舊金山的搖滾樂團作品,
於是他打電話給每家電台,尋找窮到電話費都付不出來的電台,
他找到了KMPX(FM106.9)
在冷門的調頻廣播電台開設了專播搖滾樂的節目,
節目沒有固定架構與形式,全由DJ自行發揮,
這樣的節目風格與自由的歌曲播放方式引起了年輕人的關注,
於是FM的搖滾節目就由舊金山起家,加速拓展了迷幻搖滾的影響力,
到了70年代,全美國都是FM電台的天下。

1967年左右,迷幻與搖滾的結合已成為顯學,
雜誌「Rolling Stone」也在此時的舊金山出現,
迷幻美學相關的周邊產品開始在年輕世代間大行其道,
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
販售產品的商店已經遍佈全美,
幾乎每座城市都有這樣的迷幻商店,
販售唱片、視覺強烈、與迷幻主題相關的服飾,以及周邊商品、刊物,
也同時是資訊中心,儼然成為每座城市的次文化總部。

以上大致講完迷幻搖滾及其文化發展 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狀態,
接下來的文章要帶大家聽音樂了。

總和這四篇文章的重點,將有助於聆聽時更明白這些樂團與作品;

1.迷幻藥LSD問世長達近30年沒有法律管制,
技術上來說,沒有合法或不合法的問題,
就當代社會而言,更沒有道德問題,
LSD的取得並不如現代人想像中困難,
這也使得用藥的人為數眾多,至於可形成文化默契。

2.經由LSD引起的感官刺激與精神領域探索,
與反主流文化運動精神相結合,
使得藝術家們對其作品的企圖心超越以往年代,
他們期望自己的作品具備更多純聆聽之外的意涵,
使原本商品化、娛樂意圖為主的搖滾樂轉向為藝術形式。

3.迷幻搖滾的另一創作目的,在LSD Trip中助興,
但無論是作品本身提升了藝術內涵,或是單純為了迷幻者服務,
「聲稱迷幻搖滾是嗑藥之後做出來的音樂」是錯誤的,
嗑藥做音樂的人一定有,但絕非搖滾樂能迷幻起來的前提;
懂得樂器演奏並參與過樂團演出的人都能明白,
舞台上若不能保持足夠的清醒,無法操作複雜的演奏技巧,
並應付音樂進行中精密的思考與所需的高度專注。

留言